教育部发布消息: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考研报名总人数继去年迎来下降拐点后再次下滑,直线下跌50万,跌破400万大关。
一、下降原因
从24年开始,考研报考人数开始首次下降,为何2025年的考研报名人数会再次大幅下降呢?一方面,随着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意识到,学历并非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们开始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个人能力的提升,而非仅仅追求高学历。另一方面,有些人考研是有理想,有些人是随大流,而有些人,是不得不考,他们被推着进入考研的大门。有调研数据显示,就业前景好(52%)、想去更好的大学(48%)和职业发展需要(46%)是毕业生读研的最主要动机。
二、高学历不意味着高工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就业,将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直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表示,现在有的高校学生开始“卷”学历,但是一些硕士、甚至博士后仍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些是结构性就业难,有些是所属行业的发展趋冷,社会上不需要这么多高层次人才,因此需要高校和社会建立更多的沟通机制,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此外,一些毕业生也需要摒除‘高学历意味着高工资’的观念。”
三、考研还是找工作?
不可否认的是,仍有大量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出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虑。他们希望通过考研进入更好的大学深造,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考研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他们也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和需求。正如某211大学校长所言,学历教育并非自我提升的唯一方式。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样能够助力个人实现快速成长和职业发展。
越来越多学生开始认同“研究生学历并不等于好就业”这一观念。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因为就业前景好而选择读研的比例已经从2021届的55%,下降至2023届的48%。此外,毕业生因就业难暂时读研、随大流而读研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3届因为就业难暂时读研的比例为25%,较2021届上升7个百分点。
然而,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公,都不应成为逃避就业的避风港。大学生应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做出理性选择。对于希望在学术领域深入研究、提升专业素养的学生来说,考研深造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但也要充分考虑考研成本和未来就业形势。而对于那些渴望稳定工作、对公务员职业有明确规划的学生,考公则是一条可行之路,但也要做好充分准备,应对激烈的竞争。
对于所有毕业生而言,无论他们最终选择哪条道路前行,都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生不会因一场考试而止步不前,也不会只有一条路通向成功。只要他们坚持努力、勇于尝试、不断学习和成长,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或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