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性质
网络与新媒体(专升本)专业招生考试是根据安徽省教育厅要 求制定的大专起点本科教育的选拔性考试。考试遵循公平、公正的 原则,挑选具备一定新闻学素质的专科毕业生,进一步接受网络与 新媒体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教育。
二、考试方式及科目
1.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实行“2门公共课(各150分)+2门专 业课(各150分) ”的入学测试方式;
2.考试科目:公共课考试科目 :《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专 业课考试科目:《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
3.专业课考试主要题型:《新闻学概论》主要包括单选题、名词 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新闻采访与写作》主要包括名词解释、问答题、材料分析题、实践操作题。
三、各专业课科目考试大纲
《新闻学概论》科目主要是测试考生所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本课程考核要求由 低到高共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 是指学生对要求了解的内容, 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 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熟悉”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把握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是在熟悉的基础上,能 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 实际问题。
2.参考书目
《新闻学概论》(第五版), 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3.考试内容
绪论
熟悉:新闻学的研究对象、重点、中心议题
掌握:新闻学的定义
第一章新闻活动
了解:新闻活动的起源、渠道
第二章新闻
掌握:
1.新闻的定义;
2.新闻的基本特点; 3.新闻的本源;
4.新闻要素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了解:
1.新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 2.舆论的基本要素;
3.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熟悉:
1.信息的特点; 2.信息量;
3.信息与新闻工作; 掌握:
1.舆论的定义; 2.舆论的特点;
3.舆论的社会功能; 4.宣传的定义 ;
5.宣传的基本特点;
6.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7.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了解:
1.中国古代社会新闻传播工具;
2.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4.近代中文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5.中国传媒业概况
熟悉:西方国家著名的通讯社、报纸、电视台和媒体集团掌握: 当代中国著名的报纸、电视台、通讯社
第五章互联网与新媒体
了解:
1.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
2.互联网与新媒体造就传媒新业态
熟悉:互联网与新媒体引发的新问题
第六章新闻传媒业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了解:新闻体制 熟悉: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传媒业的水平; 3.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第七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掌握:
1.新闻媒体的双重性;
2.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3.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4.中国新闻传媒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了解: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2.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掌握:
1.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2.我国新闻媒介的具体任务
第九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了解:
1.媒介生态环境;
2.现代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大众文化的特点; 熟悉:
1.当代社会媒介生态环境的特征; 2.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
3.大众传媒中的文化现象;
掌握: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第十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了解:
1.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 2.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掌握:新闻自由的含义
第十一章新闻媒介的管理和经营
了解:世界各国新闻法规的形式;
熟悉:媒体的三种所有制和三种管理方式
第十二章传媒业经营
了解:
1.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
2.传媒业经营的基本目标 3.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了解:
1.受众的定义; 2.受众的细分;
熟悉:受众对媒介的作用; 掌握:受众的特点;
第十四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熟悉:中国新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
第十五章新闻生产与选择
了解:新闻选择的概念;
熟悉:新闻选择的标准; 掌握:
1.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2.新闻与新闻价值;
3.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
第十六章新闻工作者的修养与职业道德
熟悉:中国新闻传媒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掌握:理解新闻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
第十七章中国的新闻改革
了解: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掌握: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考试大纲
1.考试要求
《新闻采访与写作》科目主要是测试考生所掌握新闻采访与新 闻写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考核考生是否能够了解采访、消
息、通讯等基本概念, 了解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新闻写作原理等基 本理论,懂得如何写作消息、通讯与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等各类新 闻作品,熟练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技巧,具备一定的独立采写 水平,考核考生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本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 高共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指 学生对要求了解的内容,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 确认识和表述。“熟悉”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把握基本 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是在熟悉的基础上,能运用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 问题。
2.参考书目
《新闻采访学》(第3版),蓝鸿文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2年。
3.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新闻采访
第一章绪论
了解:
1.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历史概述
2.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目的和方法 熟悉:
1.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危机
2.新闻传播的责任
掌握: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章 记者篇
了解:记者的历史
熟悉:记者的类型
掌握:
1.记者的职责
2.记者职业应该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第三章采访意识与原理篇
1.了解
采访的历史起源 2.熟悉
(1)五种采访意识在新闻采写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2)采访原则
(3)采访路线
(4)采访作风 3.掌握
(1)采访的性质
(2)采访意识
第四章采访方式与方法篇
1.了解
(1)最基本的采访方式
(2)采访方法 2.熟悉
(1)电话采访
(2)网络采访
(3)蹲点调查与建立采访基点
(4)交叉采访与跨行业采访
(5)异地采访
(6)抽样调查 3.掌握
(1)直面采访
(2)视觉采访
(3)体验式采访
(4)上下结合
(5)点面结合
(6)精确新闻
第五章采访重点与环节篇
1.了解
(1)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2)怎样开好座谈会
(3)对观察的基本要求 2.熟悉
(1)采访重点
(2)正确认识新闻策划
(3)访问规程
(4)座谈会
(5)追踪采访 3.掌握
(1)新闻线索
(2)新闻敏感
(3)新闻价值
(4)如何设计采访方案
(5)访问的概念
(6)开放型问题和闭合型问题
(7)提问方式有哪些?
(8)现场观察
第六章采访种类与积累资料篇
1.了解
(1)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简史
(2)对突发事件采访的要求
(3)旅行采访与旅行通讯
(4)积累资料 2.熟悉
(1)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采访的要求
(2)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 3.掌握
(1)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的特点
(2)突发事件的报道
(3)隐性采访
第二部分新闻写作
第一章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1.了解
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 2.熟悉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3.掌握
新闻写作的概念
第二章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1.了解
新闻写作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2.熟悉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3.掌握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故意失实
业务性失实
第三章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1.了解
用事实说话的原因 2.熟悉
对用事实说话的理解 3.掌握
(1)用事实说话的具体方法
(2)背景材料
(3)直接引语
第四章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1.了解
新闻写作是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2.熟悉
(1)新闻文体特征
(2)新闻作品可读性的重要性 3.掌握
(1)新闻为什么要写短,新闻怎么写短
(2)如何加强报道的针对性
(3)如何提高新闻写作的时效性
第五章新闻写作的主要技巧
1.了解
(1)选择最佳新闻角度
(2)新闻跳笔的含义
(3)新闻写作的基本结构模式 2.熟悉
(1)新闻角度的重要性
(2)跳笔的优点
(3)新闻写作的基本结构模式的特点
3.掌握
(1)新闻角度的概念
(2)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方法
(3)新闻跳笔的运用
(4)倒金字塔式写作模式
第六章新闻语言的运用
1.了解
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2.熟悉
新闻语言的要求 3.掌握
(1)新闻语言的定义
(2)白描语言的运用
第七章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消息
1.了解
(1)消息体裁的优势
(2)主体写作
(3)消息分类 2.熟悉
(1)消息体裁的特点
(2)导语的类型
(3)简讯
(4)主体和导语的关系 3.掌握
(1)消息的概念
(2)导语的写作
(3)消息写作的新闻背景
(4)动态消息
(5)综合消息
第八章通讯
1.了解
(1)通讯概念的演变
(2)通讯文体的演变 2.熟悉
(1)通讯的主题
(2)通讯的选材
(3)通讯的结构
(4)通讯类型
3.掌握
(1)通讯的概念与特点
(2)通讯与消息的关系
(3)人物通讯
(4)事件通讯
(5)工作通讯
(6)风貌通讯
(7)社会观察通讯
第九章专访
1.了解
专访的产生与发展 2.熟悉
专访的文体特征 3.掌握
(1)专访的写作
(2)专访的类型
第十章 新闻特写
1.熟悉
(1)特写的文体特征
(2)特写的分类 2.掌握
(1)特写的含义
(2)特写的写作要求
第十一章电子新闻写作
1.了解
(1)网络新闻写作
(2)电视新闻写作
(3)广播新闻写作
(4)目前写作的现状
2.熟悉
(1)电视新闻写作方法
(2)广播新闻写作方法
(3)网络新闻类型与写作技巧 3.掌握
(1)网络新闻的概念
(2)传统媒体与新闻媒体写作中的融合
(三)公共课考试大纲以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