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协议
亳州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五禽戏之乡”——安徽亳州。地处华北平原南端,享有“中华药都”“华夏酒城”的美誉。这里英才辈出,人文荟萃,老子、庄子、曹操、华佗、花木兰、陈抟等圣哲先贤泽被深远,是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
学院办学始于1909年创办的蒙城师资讲习所,1952年设置蒙城师范学校,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2年3月独立升格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3月独立升格为亳州学院。
学院设16个内设机构和11个教学院系。全日制在校学生13040人。校园面积1526亩,建筑面积60.68万平方米,其中在建新校区(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601亩,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01万册,电子图书22.9万册,各类电子期刊640余种,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约1.3亿元。与菲律宾德拉萨大学、泰国博仁大学、韩国汉拿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等8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合作交流。
学院坚持人才兴校,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611人,专任教师513人,教授66人,副教授125人,博士85人。皖江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贴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级教坛新秀12人。
学院坚持学科强校,积极构建专业集群、打造优势学科。现设有32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共7个学科门类;其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药学、酿酒工程4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重点建设中医药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师教育类等专业集群,组建药物化学、食品加工技术、中药学、酿酒工程等11个学科团队。围绕专业集群,搭建中药原料产品研发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养生型配制酒、中药材质量评价与控制等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亳州市中药材储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以及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面向皖北、亳州区域重大需求,以服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建优建强中药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文化旅游管理类、教师教育类优势特色专业。五年来,学院先后获国家级哲社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8项,成功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51项,省厅级以上项目176项,发表各类论文1372篇,二类以上论文145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78部、获批专利343项。
学院坚持服务誉校,不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积极推动产业学院建设,搭建合作平台,开展协同创新,促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加快人才培养、共性技术研究、人力资源培训。与古井集团、徽酒集团等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80多个实习实训就业基地。设立企业“订单班”,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联合申报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组建创新产业团队。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培训,与市退伍军人事务管理局、市委网信办、市税务局达成共建培训中心意向。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开展党史理论宣讲和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荣获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
学院坚持文化铸校,有效彰显文化育人功能。打造“亳文化”特色品牌,组建“老庄与道家文化”“三曹与魏晋文化”“华佗与养生文化”和“方言民俗文化”4个研究所。利用900平方米“亳文化馆”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传播地方文化。推进亳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活动,编著《亳文化概要》《亳文化十讲》《亳州剪纸》等校本教材,推动理论研究与地方文化旅游、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五年来,出版《曹操集译注》、《薛蕙<西原全集>校注编年》、《亳州方言俗语集释》等学术专著20余部,获批省级以上课题60余项,撰写10余篇资政报告均被采纳。
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进体育艺术俱乐部改革,俱乐部数量达20多个。落实落细劳动教育和美育实施方案。获批安徽省第四批“三全育人”改革试点校。易班平台共建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安徽省高校第一,全国高校前列。2021年立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12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获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一流课程15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4项,省级以上奖项261项。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学院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省级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荣获安徽省第二批侨胞之家、第一届亳州市文明校园等荣誉。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亳州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善学善教,育己育人”的校训,传承“严谨垂范、求真拓新”的教风和“勤学善思、励志进取”的学风,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聚焦高质量发展,拉高标杆、苦干实干、奋勇争先,用实际行动开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高校建设新局面。
(数据截至202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