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潘复生院士建议消除简历第一学历的概念,破除就业招生唯学校“出身论”。
没有“第一学历”!
实际上,“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此前,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时强调: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给强调“出身正统”的用人风向来了一记猛锤。
人社部于2021年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均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
“第一学历”成为不少毕业生求职的“拦路虎”,则与企业的人才筛选机制有关。但将高学历等同于高综合素质,很难说不是企业招聘中的“偷懒”行为。
用人单位不愿花时间下功夫选拔优秀人才,仅仅对学校背景、学历、证书等硬性条件进行筛选,缺少对应聘者在业务潜力方面真实能力的审核,很容易造成学历与岗位的不匹配。看似以最简单的方法招来了高层次人才,但一旦不适配,员工流动率高,则会增加招聘成本,得不偿失。
实际上,工作岗位与专业能力的匹配度,才应是招聘环节的重中之重。而创新水平越高、越富有活力的招聘单位,越会“以能力论英雄”,考察应聘者的业务潜力和专业水平,而非将学历作为硬性尺度衡量人才。
在当前的就业和招生环境中,过度强调简历上的第一学历已经成为了一种阻碍人才流动和选拔的壁垒。这一观念忽视了人的潜力和实际能力,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公平。
消除简历第一学历的概念,不仅有助于打破这种不公平的门槛,还能推动社会更加关注个体的实际能力和经验。这样一来,求职者在申请工作时将更加注重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和综合素质,而非仅仅依赖于学历背景。这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