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专业就业好?哪个专业未来发展更有前景?经常有很多人信誓旦旦地告诉你哪个专业未来就业好,我们能否相信?在搞清楚这个问题前,不得不先破解一些常见的误区。
学生在做专业选择的时候,默认的逻辑就是,学某个专业等于未来必然会进入某个行业,或者说,将来要做某个工作,现在必须选某个专业。
然而,学什么专业就一定会干什么行业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什么不干什么”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优秀的人更是如此,因此不必太过纠结于专业。
例如马云是学英语的,京东的刘强东和当当的李国庆都是学社会学的,百度的李彦宏毕业于北大图书馆系,YY的李学凌则是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在早期互联网企业家中,许多不仅不是学计算机、互联网相关专业的,反而有大量的文科生。
选专业,绕不开就业,填志愿是否要考虑就业因素,答案是肯定的。但用“就业率”来作为选择专业的参考依据时,我们不能仅凭就业率的数字高低来做判断。
原因在于,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比较宽泛,就业数据可能含一定的“水分”,因此就业率数字并不能完全代表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实际情况,与人们对各类专业就业率的实际定位也有一定差距,就业率可以作为参考数据之一,但不能完全用它来衡量。
每年选专业,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现在什么专业最热门?”
每年填报时,“选热门”是很多人的选择。但要注意,“热门”专业往往指关注度高、考生报考热情度高的专业,例如:金融、外贸、财会、计算机、人工智能等。
“热门”的“热”,一是指那些就业率比较高,对应的就业行业环境好、待遇高的专业,二是招生计划数多的专业。所以,如果盲目选择,可能刚入学的时候是“热门”,读了四年之后变成了“就业难”的境遇,因为报考人数太多,毕业人数多,也就卷起来了。
此外,热门专业不等于高就业率,而且所谓的“冷”和“热”,很多都是一时的,譬如师范类专业此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近年大环境影响,反而很“热”。
同样,随着能源战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以前一直身处“冷宫”的“农林地矿油”专业也在逐渐升温。所以,对于“热门”的选择,咱最好看趋势,比如看近五年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了解其变化趋势。
既要有“前途”也要有“钱途”,就业薪资也是家长考生选专业的关注点之一。
但需要注意,专业不完全等同于职业,每个人毕业后所选的行业不同,就业单位不同,对薪资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实际就业中,能直接从事和自己在大学所学专业对口工作的人并不多。
专业与职业联系紧密的多是工科类专业(如土建类、航空航天类)和医学类专业,其它大部分专业的职业定位则是相对模糊的。
而且,部分高薪专业的代价,是工作强度大、就业环境差、无法顾家等,需要多方面考虑才行。
往年,我们也会从录取分数高低来判定专业,高校录取分数高的专业也通常是我们口中的“热门”专业。部分人甚至会认为,高分数就要报考高录取分的专业。
事实上,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只能反映报考热度的高低,不能作为判断专业好坏的依据。
01 看政策导向
政策会影响行业,行业又会影响专业的未来前景。所以,在选择专业时需要考虑到政策导向。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政策在往什么领域倾斜,那么与这些领域相关的专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就不会差。
比如说上面特别重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每年不仅有巨量的资金投入,还有相关的利好政策。那么像与这些产业相关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工智能专业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前景注定不会太差。
02 看行业趋势
其实很多专业都是有着较为明确的就业方向的,也就是这些专业的同学毕业后,大概率会首先投身到与专业相对应的某些行业。
比如说医学类专业的同学,毕业后大概率会去到医疗相关的行业;师范类专业的同学,毕业后大概率会去到学校或者教培类行业;法学类专业的同学,毕业后大概率去律所或者考公去公检法这些单位等等。
所以,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专业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03 看继续深造的可能性
选择一个专业,不仅要考虑到未来的就业,还需要考虑到未来继续深造的可能性。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当下,学历贬值的大趋势早已是人尽皆知,所以咱们很多同学才会选择继续深造,专科的同学要去专升本拿本科学历,本科的同学要去考研拿研究生学历。
04 看自身接受度
一个专业再好,如果我们同学自己接受不了,不感兴趣,那也不行。选择的专业恰好是自己兴趣所在,那是再好不过。即便不是,那么最低要求也是不会特别排斥才行。
人生是扬长避短,不是以短博长,你最擅长的,就是你最好的专业,你自己最“热门”的专业。人最后获得的成就,是因为自己的长处,不是因为自己的短处,这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专业或者学习的迁移能力,这样在现实的需要面前,我们才能实现不断迁移。
当然,还有持续的努力,自强不息。最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我们做到行业的佼佼者,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