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召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高校要围绕人工智能加快学科和专业布局,加强人才培养和相关研究,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人工智能专业近年来一直是高校热门设置专业,自2018年,经教育部审批,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等35所高校成为首批增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此后人工智能多年位居增设专业数量榜前列。
数据说明:
本文统计的是教育部公布的2014~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专业包括通过备案和审批的专业。不含二学位和学制调整、学位授予门类调整的专业。
截止2023年,全国共有532所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专业,其中“双一流院校”97所,普通本科435所。公办高校387所、民办高校145所。
从各地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数量来看,山东以38个新增专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江苏、北京以36个新增专业紧随其后。河南、湖北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院校数量也相对较多,均有31所高校增设。
人工智能作为新兴行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就业数据较少,麦可思研究查找了部分首批设置“人工智能”专业高校中该专业的就业情况。据东北大学2023届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本科层次的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去向是升学,升学占该专业毕业生的64.5%,毕业去向落实率在本学院中位居前列。硕士层次的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100%就业。
吉林大学2024届本科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在该校144个专业中,仅有3个专业就业落实率达100%,其中包括人工智能专业。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规模化、体系化培养起步相对较晚,相关专业毕业生规模仍普遍较小。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当前服务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毕业生主要来自传统信息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以“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职业为例,2021~2023届从事该职业的本科毕业生中,超过四成来自计算机类专业,超过一成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
此外目前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显著错位,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的存量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网易数读曾发文探讨了人工智能专业看似高薪前景好,实则存在诸多问题的现状。文中提到,相关岗位企业招聘要求高,算法研究岗和应用开发岗学历准入门槛高,不少学生选择深造。此外还有行业呈现两极分化,普通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