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江西、河北等多个省市陆续发布了2025年高校专升本考试招生方案,一场上百万专科毕业生的升级战,即将打响。
专升本,是曾在高考独木桥上失意的大专生的“刚需”,尽管竞争压力不小,但迎难而上的考生并不在少数。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其毕业生“专升本”情况,也是学校教风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近百万,升本!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全国专科毕业生为553.3万人,其中95.9万人升入本科,比例为17.34%。而在2019年,这个数据仅为8.73%,五年时间,全国专科生的升学率翻了一倍。
激增发生在2020年,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适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计划,为部分有意愿的高职(专科)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当年全国专升本招生人数就达到了61.8万人,比上一年扩招30万。此后三年不断扩招,每年都有16%以上的专科毕业生升入本科。
而2024年,这一增长趋势有了一些变化。据媒体报道,2024年多个省市专升本报考人数较去年有所下降。如浙江2024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全省共有6.8万考生报考,比2023年减少0.9万人。这是浙江省专升本考试报考人数十年来首次下降。有学者分析,这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表现。此外,报考人数虽有小幅度下跌,但总体来看,专升本仍旧热得发烫,对于大量专科学生而言,专升本依然是他们改写高考失利,乃至人生命运的重要机会。
从院校层面看,200多所高职院校的2023届毕业生有超过1000人以上升入本科院校,300多所高职院校20%以上的毕业生成功升本。
代表办学高水平的“双高”院校,在毕业生升学上也具有明显优势。近半数“双高”院校20%以上的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42所“双高”院校30%以上的毕业生成功升本。
双一流,退出!
专升本的升学路径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99年开始,国家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专升本教育快速发展并形成一股热潮。
为避免过多地占用了本不充裕的本科教学资源,及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带来干扰,2006年国家规定“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据浙江大学新闻网,2006年,浙大计划招收的680个专升本名额全部取消,转到其他学校。
此后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重点本科高校甚至省重点建设高校退出专升本教育,到2024年,全国范围内仅有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极少数“双一流”高校招收专升本学生。
另一个趋势是,职业技术大学和民办院校逐渐成为专升本招生“主力军”。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到2023年,专科起点职业本科招生接近10万人,随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规模的扩大,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
从各省的招生计划来看,部分民办院校近年来招生人数频频破千,而大多数公办院校招生仅百余,竞争更加激烈。
专升本,没用?
出于渴望进入优质院校、提升学历等原因,许多专科生埋首于专升本的征途。可抬头发现,可选择的优质院校越来越少,不少专升本学生表示,虽然对学历有期待与追求,但受刻板印象和高昂学费裹挟,考不上优质大学还不如不考。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升本后获得的本科毕业证也难以抹去学生们档案上“第一学历”是专科的记录,更无法阻挡随之而来的潜在“学历歧视”。因此,部分专科生在权衡利弊后决定放弃专升本,转而尝试迈向其他的人生道路。
关于专升本后学历问题,教育部曾回应: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三月份出研考国家线,四月份专升本,六月份高考……我们的时间被这一道道分数线层层划分,每个月的主题好像都是上岸。可是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翻越“浪浪山”,是人生的必答题。
“做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就把它变成正确选择。”人生本无岸,行路无悔便已不负青春。
来源: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