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协议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东北农学院牡丹江分院(本科建制),1962年调整为中专,2002年晋升为高职院校。2019年隶属关系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转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学院坚守乡村办学65载,始终坚持“立足乡村办学、倾心于农业职业教育、零距离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不更名不去农、不搬迁不进城”,与周边农业市(县)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淀形成了“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
学院2007年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优秀评估,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单位,2017年获批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2019年获批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学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A档专业群立项单位,同时入选教育部与联合国儿基会青少年“核心能力提升”项目牵头单位、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1+X”试点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省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省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校和省级文明校园。入选农业部国家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入选科技部对俄外向型星火产业科技培训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国家级星创天地,入选人社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院占地12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3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9亿元。学院现有教职工535人,专任教师399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团队3个、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省级团队17个,入选国家级“万人计划”名师2人、农业农村部“名师名课”项目1人、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省级名师(优秀教师、思政名师等)2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7人。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
学院瞄准产业链建强涉农专业群,分类培养乡村振兴人才。设有7个系部,紧密对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建设了现代农业、现代畜牧、绿色食品、农业经济贸易、农业信息化五大涉农专业群,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开设高职专业45个,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0895人。获批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10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主持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课程11门、省级课程50门。成立了大北农现代农牧产业学院、阿里巴巴农村电商学院、农经新道数智农商产业学院、俄速通跨境贸易学院、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乡村治理咨询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入选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2个,近五年培养涉农专业毕业生1万余人,年培训农民1万余人。与牡丹江市及四县两区、甘南、宾县等九个地方组织部门共招、共育、共管,培养农村基层干部1871人,培育农村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3500余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精准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学院获批黑龙江省首批大学生就业示范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贫困劳动力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
学院坚持深化产教融合,做强“研创服”平台,与300余家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牵头成立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入选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现有涉农类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4个、国家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3个。携手中国科学院、省农科院等,承担粮食丰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7个,推进技术成果转化等示范项目10项,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1个,获省农业科技进步奖19项。
学院坚持打通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积极开展“百村千社万户”公益助农行动,依托38名省市级科技特派员组建团队,将服务延伸到20余个县市、145个村屯、1870个合作社,跟踪服务农业科技示范户1万余户,服务中小微企业55家。实施“对口服务边境县农业发展”行动,选派干部驻村扶贫、驻县援边,助推了边疆大省强农富农和产业兴旺。广泛开展校地共建,助力温春镇创建国家级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助力西安区获批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助力牡丹江地区农民收入连续19年领跑全省。学院先后荣获省政府粮食生产贡献奖、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服务“三农”先进集体、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型服务平台先进集体等荣誉,成为区域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