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航空学院教务处发布了《教务处2025年工作要点及月度安排》,在调整生源结构、提升生源质量方面,该校教务处提到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缩减招生计划,增加航空产业发达省份出省比例。招生计划重点向特色优势鲜明、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倾斜,提高报考热度。
据了解,西安航空学院《教务处2024年工作要点及月度工作安排》也提到,积极主动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缩减专升本招生计划;对近年招生数据融合分析,适时调整社会认可度不高、报考热度低的专业招生计划,助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
实际上,近期多个省份及不少院校,已经公布了专升本招生计划。部分地区和高校招生计划数较去年明显降低。如2025年海南专升本(不含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专项计划)总招生计划数为7045人,相较于去年总招生计划数7781人,缩招了736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2024年的专升本招生计划(普通计划,含脱贫家庭毕业生计划)为1943人,2025年为209人,缩招人数超过1700。
当然,有减也有增。如黑龙江省2025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本科院校招生计划共18509人,较2024年17759人有所上升。该省哈尔滨广厦学院等学校2025年招生计划较2024年有超过三位数的人数增长。
从目前部分高校公布的专升本招生计划来看,民办高校扩招较多,公办高校扩招相对较少,甚至有“双一流”已经停招了专升本。
安徽省教育厅曾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复网友“为什么安徽专升本‘公办缩招,民办扩招’”一问。安徽省教育厅表示,2020年起,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由教育部统一安排下达。2021年,按照教育部下达该省的普通专升本计划总量,综合考虑省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各校的办学条件及就业率等各方面因素,在各校申报基础上,共安排40所高校开展普通专升本招生,其中公办本科院校27所,占比67.5%。
可以看出,一个省有专升本的招生计划总量,而在计划总量之内,各高校及专业招生计划的变化每年会根据不同的因素进行变化。
如部分公办高校因为学校定位及发展停止“专升本”招生。天津工业大学招生办网站2020年11月曾发布消息称,根据教育部2020年关于专升本招生政策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再开展普通专升本招生。天津工业大学公告称,结合天津工业大学办学定位和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学校将停止2021年及以后普通专升本招生工作。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9月也曾发布《关于停止招收“专升本”学生的公告》。公告称,根据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与优势特色学科”的需要,结合办学实际,学校决定逐年减少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到2021年停止普通“专升本”招生。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独立学院明显缩招“专升本”学生,这可能与相关院校正在筹备转设阶段有关。部分独立学院会在院校转设期间缩招甚至停招“专升本”学生,但转设完成后继续招生。另外,行业需求的变化也可能影响着部分专业的增撤,以及招生计划人数的增减。
近几年关于高校缩招,被关注的不只是部分高校的专升本,其他相关新闻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日前,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就教育改革与复旦精神等话题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提到复旦大学文科招生比例将从原来的30%至40%大幅压缩至20%。金力还向媒体回应,人文社科背景的培养项目容量约占复旦本科2025级的30%,但内涵和模式有很大的转型升级。传统文科的招生数有适度调整,同时大大增加“新文科”培养项目和名额投放,文科与理工医学科交叉的双学士学位规模占2025级招生人数的12.4%,可以说,“新文科”占了学校交叉门类的“半壁江山”。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大学缩减文科专业、培养规模,是根据本身办学定位、社会需求变化进行的正常的办学调整。与其说是“文科衰败”,不如说是“文科回归”。他提到,“文科与理科一样,都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升级,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文理融合。”
需注意的是,随着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演变,在教育部“2025年优化调整约20%的学科专业”的目标下,本科专业迎来大规模调整。一些专业因为市场需求饱和,或者课程设置缺乏独特性,与其他专业存在较多重复,特色不鲜明等原因,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化、特色化人才的需求,面临缩招,甚至停招、撤销的命运。
麦可思研究发现,从近十年全国高校撤销本科专业数量来看,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2018年期间,撤销专业数量由2014年的67个增长至2018年的411个;在经历2019年的小幅下降后,撤销专业数量持续上升,到2023年陡增至1628个。部分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等面临着明显困境,撤销数量较多。
同时,有媒体报道,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出台,多地制定了针对本省份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指导政策,其中“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率)”是衡量专业是否需要减招、停招直至撤销的重要指标。
对此,高校在专业调整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就业质量,更要对培养过程与就业质量的内在联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而要提升就业质量,需从提升教育质量入手,这一提升过程贯穿招生、培养、就业全流程。高校可以紧密围绕招生、培养、就业这三个关键环节,全面剖析专业现状,为后续的优化工作提供坚实的依据。
在招生环节,可以通过专业的报考热度、调剂率及转出率等指标,综合反映专业的受欢迎程度,从而把握报考需求和生源偏好。在就业环节,毕业去向落实率、专业相关度等关键数据,能够反馈人才培养结果,可为评估专业教学成效提供有力支撑。在培养环节,既要充分考察专业的办学条件,包括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条件;也要重视专业的培养过程质量,如教学满意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等。因此,高校应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通过邀请在校生、毕业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评价,全面了解专业的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高校招生计划调整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既要响应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又要兼顾高校自身发展和考生需求。而在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技挑战中,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对于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至关重要。高校还应结合内部专业诊断与外部产业趋势,运用数据分析和科学决策,持续优化专业布局。
来源:麦可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