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教育/休闲体育/运动康复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专项测 试两部分。其中, 理论考试由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两个科目组成,考试形式均为闭卷、笔试形 式,两个科目考试时间合计 150 分钟,总分 120 分;专项测试分为 100 米、立定三级跳、铅球 (男 5kg,女 4kg) 三个项目,各占 40 分,总分 120 分。
第一部分:理论考试
一、运动解剖学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运动解剖学》课程是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教育/休闲体育/运动康复专业必修 课、主干课,属于形态学课程,与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 动创伤学、体育康复学、保健推拿等学科关系密切。主要阐述人体的基本结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 组成,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人体生长、发育规律、青少年解剖结构特点、体育锻炼对人 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以及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经过专科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人体的组成 (细胞和基本组织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器官、系统和 人体的组成) ;掌握运动系统 (骨、关节和肌肉的构造和功能;全身骨的分布和形态特点;主要关 节的构造、功能及运动;主要肌肉的位置和功能;肌肉工作的原理、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以及实 例分析) ;掌握内脏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器官功能的结构和 功能) ;脉管系统 (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构造、血管的结构和分布特征) ;了解感 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和组成;视器、前庭蜗器和本体感受器的位置、基本结构和功能) ; 掌握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了解内分泌系 统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点;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激素的功能) ;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 (人 体的发生;人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青少儿的解剖结构特点;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试卷的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 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总分为 60 分。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绪论
( 一) 知识要点
1. 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及研究范畴。
2. 人体的基本构成。
3. 常用解剖学术语。
(二) 考核要求
1. 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发展历史,掌握运动解剖学的研究范畴和意义。
2. 了解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3. 掌握有关方位术语、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人体基本面与基本轴的概念。
二、骨与骨连接
( 一) 知识要点
1. 骨的分类与构造及其特性。
2. 关节的主要结构与辅助结构。
3. 关节的分类与运动形式。
4. 关节运动幅度及其影响因素。
(二) 考核要求
1. 了解骨的数目及体育运动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掌握骨的分类与构造及其特性。
2. 掌握关节的主要结构、辅助结构及分类与运动形式。
3. 了解和掌握关节运动幅度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体育运动对关节形态结构的影响。
4. 掌握基本概念:屈和伸、内收和外展、回旋 (旋转) 、环转、水平屈伸。
三、骨骼肌
( 一) 知识要点
1. 躯干、上肢、下肢主要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位置、起止和功能。
2. 骨骼肌的工作性质与协作关系。
3. 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
4. 影响肌力发挥的解剖学因素。
5. 掌握基本概念:肌的工作条件、肌的初长度、动力性工作、静力性工作。
(二) 考核要求
1. 了解骨骼肌的分类与命名,掌握躯干、上肢、下肢主要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位置、起止和功能。
2. 掌握骨骼肌的工作术语,骨骼肌的工作性质与协作关系。
3. 理解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掌握发展骨骼肌力量和伸展性的一般原则。
四、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 一) 知识要点
1. 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步骤。
2. 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举例。
(二) 考核要求
1. 从运动解剖学的角度,能够对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分析。
2. 掌握基本概念: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中和肌。
3. 掌握常见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五、消化系统
( 一) 知识要点
1. 内脏的定义、特点与组成。
2.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 小肠的位置、分段、结构特点及功能。
4. 肝的位置、形态、结构、血管与功能。
(二) 考核要求
1. 了解内脏包括的系统及其主要功能。
2. 了解和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 掌握小肠和肝的位置、结构特点与功能。
六、 呼吸系统
( 一) 知识要点
1. 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肺的位置、形状、大体结构与功能。
3. 肺小叶与气血屏障。
(二) 考核要求
1. 掌握呼吸道传送气体的过程。
2. 掌握肺的位置、形状、结构及其血液循环。
七、泌尿系统
(一) 知识要点
1. 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肾的位置、形态、结构与功能。
3. 掌握基本概念:肾单位、原尿、终尿。
(二) 考核要求
1. 掌握肾的位置、外形与结构特点。
2. 通过泌尿系统的组成,能够描绘尿的形成过程。
八、脉管系统
( 一) 知识要点
1.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心的位置、形态、结构,体循环、肺循环的路径。
3. 心传导系统的概念,营养心的动脉。
4. 人体的主要动脉分支及分布范围。
(二) 考核要求
1. 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并能充分理解结构特征。
2. 掌握心脏的位置、形态、结构,体循环的过程。
3. 掌握主要动脉的分支及分布范围,了解压迫止血部位。
4. 了解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九、感觉器官
( 一) 知识要点
1. 视器、前庭蜗器的结构与功能。
2. 眼球壁各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眼球的折光装置。
3. 耳的分部、形态结构及各部功能。
4. 掌握基本概念:感受器、感觉器官、本体感受器。
(二) 考核要求
1. 掌握眼球壁各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2. 掌握眼球的折光装置。
3. 掌握内耳的位置、分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的形态和功能。
十、神经系统
( 一) 知识要点
1. 神经系统结构和常用术语。
2. 脑干的组成与功能。
3. 脊髓内部结构与功能。
(二) 考核要求
1. 了解脑干的组成;脊髓的位置、外部形态和功能。
2. 了解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 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常用术语,大脑内部结构和皮质功能区。
4. 掌握脊髓的结构与功能;运动传导路。
十一、内分泌器官
( 一) 知识要点
1. 甲状腺、 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胰岛和性腺的形态和位置。
2. 内分泌的功能。
(二) 考核要求
1. 了解甲状腺、 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胰岛和性腺的形态和位置。
2. 了解内分泌的功能。
二、运动生理学
Ⅰ. 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运动生理学考试是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教育/休闲体育/运动康复专业专科升本科 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应用性分支,是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具备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研 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为适应由专科升入本科后的继续学习,参加运动生理学专接本考试的考生,需要具备的运动生 理学知识主要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骨骼肌机能,血液与运动,循环 机能与运动,呼吸机能与运动,运动中的能量供应和运动能力,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节和运动技能的形成, 内分泌功能与运动,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为了便于考生对考核内容的把握,对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考生能够对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进行准确复述。
理解:要求考生能够对运动生理学的各种现象、规律等进行合理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和原理对运动训练、运动健身、运动康复等实践活动 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试卷的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 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总分为 60 分。
Ⅱ. 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 一)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 、知识范围
运动生理学与人体生理学的关系,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2 、考核要求
(1) 了解运动生理学与人体生理学的关系。
(2)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二)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 、知识范围
动物实验法 (急性实验、慢性实验) ,人体实验法 (运动现场测试法、实验室测试法) 。
2 、考核要求
(1) 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2) 掌握不同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
(三)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1 、知识范围
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在运动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运动生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2 、考核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骨骼肌机能
( 一)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1 、知识范围
肌原纤维,肌小节,肌丝 (粗肌丝、细肌丝) 的分子组成,肌管系统 (横小管系统、纵小管系 统、三联管) 。
2 、考核要求
(1) 了解肌原纤维、肌小节、三联管等概念。
(2) 理解肌原纤维、肌小节、明带、暗带、粗肌丝、细肌丝、横小管、纵小管、三联管之间的关系。
(3) 掌握肌丝的分子组成。
(二) 骨骼肌的兴奋与收缩
1 、知识范围
骨骼肌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骨骼肌收缩的肌丝滑行学说,骨骼肌收缩过程的分子机制,骨 骼肌的收缩形式 (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 。
2 、考核要求
(1) 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
(2) 了解肌丝滑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 理解骨骼肌收缩过程中钙离子、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4) 掌握骨骼肌收缩的形式,能举例说明各种收缩形式在运动实践中的表现和作用。
(三) 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
1 、知识范围
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特征 (形态特征、生理特征、代谢特征) ,肌纤维类型 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2 、考核要求
(1) 了解肌纤维的分类及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代谢特征。
(2) 掌握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3) 掌握长期运动训练对肌纤维形态结构和代谢的影响。
三、血液与运动
( 一)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 、知识范围
血浆,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血液的功能 (运输功能、缓冲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 。
2 、考核要求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红细胞比容等概念。
(2) 了解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 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等的正常值。
(3) 理解血浆各成分及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等在运输、酸碱平衡、防御和保护等方面的功能。
(二)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1 、知识范围
运动对循环血量的影响,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2 、考核要求
(1) 理解运动对循环血量的影响及其功能意义。
(2) 了解运动对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的影响及其变化特点。
(3) 理解运动对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的影响及其功能意义。
四、循环机能与运动
( 一) 心脏生理
1 、知识范围
心动周期,心率,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指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2 、考核要求
(1) 了解心动周期、心率、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指数等概念。
(2) 理解心率、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之间的关系。
(3) 掌握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指数等在心脏泵血功能评价中的作用。
(4) 掌握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等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二) 血管生理
1 、知识范围
动脉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素,影响动脉血压的 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2 、考核要求
(1) 了解动脉血压的概念,知道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2) 理解血管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对形成动脉血压的作用。
(3) 理解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等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4) 理解心肌收缩力、骨骼肌收缩、呼吸、体位等对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
(三)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1 、知识范围
心率、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等对运动的反应,心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对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
2 、考核要求
(1) 了解运动过程中心率、心输出量、动脉血压的变化。
(2) 理解长期运动训练对心率、心脏的形态结构及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3) 掌握测定心率和血压在评价运动强度、指导运动训练等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五、呼吸机能与运动
( 一) 呼吸运动和肺通气
1 、知识范围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肺通气、肺换气、组织换气、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每分最大通气量, 肺容量,潮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
2 、考核要求
(1) 了解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及其之间的关系。
(2) 了解肺通气、肺换气、组织换气、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每分最大通气量、肺容量、潮气量、
肺活量、时间肺活量等概念。
(3) 掌握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等在肺通气机能评定中的意义。
(二) 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1 、知识范围
气体交换的原理,氧的运输形式,血红蛋白氧容量,血红蛋白氧含量,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
离曲线,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2 、考核要求
(1) 了解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2) 了解血红蛋白氧容量、血红蛋白氧含量、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离曲线等概念。
(3) 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以及肺部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4) 掌握氧离曲线各段的特点及其功能意义。
(三) 运动时的合理呼吸
1 、知识范围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提高肺通气速度和肺泡通气量的方法,呼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2 、考核要求
(1) 了解运动时肺通气量、呼吸频率、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机能的变化。
(2) 掌握运动时应采取的合理呼吸方法及其原理。
六、运动中的能量供应和运动能力
( 一) 人体三个能源系统
1 、知识范围
三个能源系统 (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及其供能特点,运动 项目、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与三个供能系统的关系。
2 、考核要求
(1) 了解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的概念。
(2) 理解三个功能系统在 ATP 的生成和供应等方面的特点。
(3) 掌握运动项目、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等与三个功能系统的关系。
(二) 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与训练
1 、知识范围
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有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2 、考核要求
(1) 了解有氧工作能力、最大摄氧量、乳酸阈等概念。
(2) 了解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3) 理解最大摄氧量、乳酸阈等与有氧工作能力的关系。
(4) 理解测定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5) 理解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三) 无氧工作能力的评价与训练
1 、知识范围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2 、考核要求
(1) 了解无氧工作能力、无氧功率等概念。
(2) 理解 ATP 和CP 含量、糖原含量、酵解酶活性、对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对乳酸的缓冲能力等
影响无氧工作能力的原理。
(3) 理解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七、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 一) 肌肉力量的生理基础
1 、知识范围
力量素质的概念和分类 (静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绝对肌力、相对肌力、爆发力) ,影响肌 肉力量的肌源性因素 (肌肉的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初长度) ,影响肌肉力量的神经源性因 素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影响肌肉力量的代谢性 因素 (肌肉收缩时的能量供应等) 、影响肌肉力量的个体因素 (年龄、性别、体重) 等。
2 、考核要求
(1) 了解力量素质的分类和概念。
(2) 理解肌肉、神经调节、能量供应、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原理。
(二) 肌肉力量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1 、知识要点
力量训练原则 (超负荷原则、渐增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合理安排顺序性原则、合理间隔原 则等) ,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 (等长练习、等张练习、等速练习、超等长练习等) 。
2 、考核要求
(1) 理解肌肉训练的原则。
(2) 掌握肌肉训练的常用方法。
八、肌肉活动的神经调节和运动技能的形成
( 一)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节
1 、知识范围
牵张反射 (位相性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 ,状态反射
2 、考核要求
(1) 了解牵张反射和状态反射的概念。
(2) 理解牵张反射和状态反射在姿势调节中的作用。
(二) 运动技能的形成
1 、知识范围
运动技能的概念,运动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各阶段的外在表现与生理原因。
2 、考核要求
(1) 了解运动技能的概念,理解运动技能与运动技术、运动能力的关系。
(2) 理解运动技能与运动动力定型的关系。
(3) 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外在表现和生理原因。
九、内分泌功能与运动
( 一) 激素的分类和作用特征
1 、知识范围
激素的分类,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激素作用的特征。
2 、考核要求
(1) 了解含氮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不同。
(2) 理解激素在调节新陈代谢、维持内环境稳态、调节生长发育和生殖、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方面的一般作用。
(二) 与运动有关的重要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1 、知识范围
生长素,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胰岛 素和胰高血糖素,睾酮。
2 、考核要求
(1) 了解上述 (知识范围所列举的) 激素的分泌细胞或器官。
(2) 掌握上述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和分泌异常时的主要表现。
(三) 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1 、知识范围
主要激素 (生长素、 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素、睾酮等) 对一次性急性运动的反应和对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
2 、考核要求
(1) 理解一次性急性运动对人体内分泌功能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2) 理解人体内分泌功能对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 一) 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
1 、知识范围
赛前状态的概念,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制,赛前状态的类型及其调整原则,准备活 动的生理作用,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2 、考核要求
(1) 了解赛前状态的概念。
(2) 了解赛前状态的主要表现,理解产生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
(3) 掌握赛前状态的类型及其调整措施。
(4) 理解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5) 掌握准备活动的内容、强度、持续时间、与正式练习或比赛的间隔时间等因素对准备活动生理
效应的影响。
(二)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1 、知识范围
进入工作状态的概念,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极点”的概念, 产生“极点”原因,影响“极点”出现的因素,“第二次呼吸”的概念,产生“第二次呼吸”的原 因,稳定状态的概念,真稳定状态的概念,假稳定状态的概念。
2 、考核要求
(1) 了解进入工作状态的概念,理解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掌握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
(2) 了解“极点”的概念,理解产生“极点”的原因,掌握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
(3) 了解“第二次呼吸”的概念,理解“第二次呼吸”的生理机制,掌握影响“第二次呼吸”的因
。
(4) 了解稳定状态的概念,理解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的区别。
(三) 运动性疲劳
1 、知识范围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性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不同运动项目运动的疲劳特 点。
2 、考核要求
(1) 了解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2) 掌握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 说, 自由基学说,突变理论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或实验依据。
(3) 理解不同运动项目,特别是不同代谢类型运动项目的疲劳特点。
(四) 恢复过程
1 、知识范围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运动中的恢复、运动后的恢复、超量恢复) ,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磷酸 原的恢复、肌糖原贮备的恢复、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乳酸再利用) ,促进机能恢复的措施 (活动 性措施、营养性措施、睡眠、物理性措施等) 。
2 、考核要求
(1) 理解超量恢复的概念。
(2) 掌握恢复过程不同阶段的恢复特点和超量恢复的实践意义。
(3) 了解磷酸原、肌糖原、氧合血红蛋白的恢复特点及乳酸再利用的生理过程。
(4) 掌握促进人体机能恢复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