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

400-023-1785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扫码咨询

微博关注

在线客服

顶部

切换栏目
选择分类
升本政策
考试科目
考试大纲
招生简章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招生计划
专业对照
招生院校
历年试题
分数线
成绩查询
报考流程
升本培训
选择地区
重庆专升本
云南专升本
贵州专升本
四川专升本
山东专升本
湖北专升本
河南专升本
陕西专升本
浙江专升本
山西专升本
安徽专升本
河北专升本
甘肃专升本
江西专升本
新疆专升本
湖南专升本
辽宁专升本
海南专升本
天津专升本
宁夏专升本
内蒙古专升本
黑龙江专升本
广西专升本
点击筛选
取消筛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升本资讯 > 正文

云南专升本考试大纲《文学概论》考试大纲2020年

2021-07-28
来源:好老师专升本
阅读 3229
导读:云南普通专升本(统招专升本)考试形式是专业课+文化课的形式,考试大纲从2012年-2019年都是沿用《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大纲》(2012版)》,2020年也是沿用该版本,下面好老师给大家带来《文学概论》。

写在前面:云南普通专升本(统招专升本)考试形式是专业课+文化课的形式,考试大纲从2012年-2019年都是沿用《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大纲》(2012版)》,2020年也是沿用该版本,下面好老师给大家带来《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总体要求

按照教学大纲的目的、内容及课时要求完成课程全部学习。全面了解文学本质、文学活动、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受等内容。准确掌握基本概念,透彻理解基本原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文学事例对基本原理给予说明。识记文学理论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流派的名称及其主要观点等知识。

    二、细则及内容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0分)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1.识记: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等概念。

    2.理解:(1)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联系与区别。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3.运用:能结合具体文学现象说明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与价值取向。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1.识记:(1)两种文艺学视角、文学理论的七种基本形态。

    (2)中西文论中有关文学心理学和文学社会学的    主要观点。

    2.理解: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第二章  文学作为活动(10分)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

    1.识记:生活活动、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脑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文学本体论等概念。

    2.理解:(1)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2)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3)文学的表现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的区别。

    3.运用:结合实际分析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1.识记: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2.理解:(1)中外对世界和作者的关系的基本认识。

    (2)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基本关系。

    (3)读者对完成文学活动的意义。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1.识记: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主要内涵和观点。

    2.理解:(1)“劳动说”的内涵。

    (2)“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的观点。

    (3)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多种原因和终极原因。

    3.运用:结合实际说明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平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的表现状况及产生原因。

   第三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2分)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1.识记:(1)文学的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等概念。

    (2)中西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分离出来的时间和标志。

  2.理解:(1)审美的文学观念对文学的基本规定性。

    (2)中西文论对审美的文学观念的主要见解。

    (3)文学与非文学判断的标准。

  3.运用:结合其他文学现象分析文学惯例的存在理由及基本规定性。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识记: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等概念。

  2.理解:(1)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提出和形成。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

  3.运用:(1)举例说明文学与话语、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反映的关系。

    (2)结合具体文学现象分析文学中的阶级性。

    (3)举例说明文学的无功利性和功利性及其关系。

    (4)结合实际分析“文学直接的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是理性的”观点。

  第三节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了解:中外文论关于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的主要观点。

  2.识记:话语蕴藉、含蓄、含混等概念。

  3.理解:(1)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两层意思。

    (2)掌握文学的定义。

    (3)区分含蓄与含混。

    4.运用: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第四章  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0分)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1.识记: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等概念。

    2.理解:(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2)精神生产的独立性及其表现。

    (3)文学创造与科学和宗教活动的区别。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1.识记:原始意象、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等概念。

    2.理解:(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3)作为文学创造主体的基本特征。

    (4)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第五章  文学创造过程(10分)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识记:文学创造材料的获取途径、艺术发现、创作动机等概念。

    2.理解:(1)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2)艺术发现对整个文学创造的重要性。

    (3)创作动机的来源和运动特点。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1.识记:艺术构思、沉思、形象思维、想象、联想、灵感、直觉、理智、情感、意识、无意识、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等概念。

    2.理解:(1)想象与联想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2)灵感与直觉的区别、联系及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3)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4)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及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3.运用:(1)举例说明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2)举例说明艺术构思中突出的实现途径。

    (3)结合实际分析变形与陌生化的主要方法和区别。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1.识记:物化、即兴与推敲等概念。

    2.理解:(1)语词提炼的重要性和难度。

    (2)写作技巧运用中应注意的基本原则。

    3.运用:结合实际分析作品与意图的冲突。

    第六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10分)

    第一节  艺术真实

    1.识记:艺术真实、艺术概括等概念。

    2.理解:(1)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

    (2)艺术概括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情感评价与形式创造

    1.识记:情感评价、形式创造、艺术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等概念。

    2.理解:(1)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2)情感评价作为“诗意裁判”如何理解。

    (3)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关系怎样认识。

    3.运用:(1)举例说明情感把握中的诚挚性与高尚性原则。

    (2)举例说明形式创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形式创造

    1.识记:艺术形式、形式创造、形式美。

    2.理解:(1)文学史上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两种不同认识。

    (2)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3)形式美的独立价值。

    第七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0分)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类型

    1.识记:(1)文学类型的划分依据。

    (2)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

    2.理解:(1)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联系。

    (2)系统掌握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

    文学的基本特征。

    (3)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在不同时期文学类

    型中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

    3.运用:(1)举例说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文

    学的特点。

    (2)结合实际分析并评述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3)试述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1.识记:诗、小说、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概念。

    2.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小说的基本特征;剧本的基本特征;散文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

    理想形态(12分)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1.识记:(1)文本、外指性、内指性、陌生化等概念。

    (2)文学文本的三个层次。

    2.理解:文学形象层面的作用和意义。

    3.运用:(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层面的内涵及特点。

    (2)举例说明文学形象的内涵及特征。

    (3)文学意蕴层面的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  文学典型

    1.了解:典型理论的发展过程。

    2.识记:典型、特征、特征化、典型环境等概念。

    3.理解: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论述。

    4.运用:(1)掌握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并能运用于作品分析。

    (2)结合实际分析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文学意境

    1.了解:中国古代意境的形成的过程。

    2.识记:意境、实境、虚境、韵味等概念。

    3.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意境分类的两种方法。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第四节  文学意象

    1.识记:象征、荒诞、审美意象等概念。

    2.理解:(1)意象一词的四种含义。

    (2)象征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理论渊源。

    (3)审美意象的分类依据及两类意象的内涵。

    3.运用:举例说明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第九章  叙事性作品(10分)

    第一节  叙事界定

    1.识记:叙事学、叙事、事件等概念。

    2.理解:(1)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这种分类方法的分类依据。

    (2)叙事的基本特征及其意识形态性质。

    (3)叙事的三个构成方面及其在叙事作品中的意义。

    第二节  叙述内容

    1.识记:情节、行动元与角色、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等概念。

    2.运用:(1)结合实际分析情节与事件的关系。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人物作用的二重性特点。

    (3)简要分析作品中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第三节  叙述话语

    1.识记: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时序、时距、频率、视角等概念。

    2.理解:(1)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2)叙事事件中各种叙述视角的特点。

    3.运用:时序、时长和频率这三个概念来分析叙事文本中的时间关系。

    第四节  叙述动作

    1.理解:(1)叙述者与作者这两个概念间的差异。

    (2)叙述者声音在文本中的意义,区分不同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的差别。

     2.运用: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特点。

    第十章  抒情性作品(10分)

    第一节  抒情界定

    1.识记:抒情、抒情性作品等概念。

    2.理解:(1)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2)“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属性”这一观点。

    (3)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和常用文体。

    (4)文学抒情与普遍情感宣泄的联系与区别。

    3.运用:(1)结合实际说明:“抒情是对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特殊的反映。”

    (2)举例说明抒情作品中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1.了解:中外文论关于诗画关系的有关论述。

    2.识记:抒情内容、抒情话语、抒情性作品的结构、节奏等概念。

    3.理解:(1)领会抒情话语与抒情内容是直授融合的关系。

    (2)抒情性作品中真实性的内涵。

    4.运用:(1)举例说明普遍话语与抒情话语的区别及抒情话语是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的。

    (2)举例说明抒情作品中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

    第三节  抒情方式

    1.识记: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象征、抒情等概念。

    2.理解:(1)各种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2)各类抒情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抒情角色主要有哪几种。

    第十一章  文学风格(10分)

    第一节  风格概念

    1.了解:有关风格理论的各种说法。

    2.识记:风格、创作个性、话语情境等概念。

    3.理解:(1)评析“文如其人”和“风格即人”的观点。

    (2)文学风格的内涵。

    4.运用:(1)举例说明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2)举例说明风格与话语情境的关系。

    (3)举例说明风格的特点。

    第二节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1.识记:文学风格、创作个性、日常个性。

    2.理解:(1)怎样完整理解文学风格的定义。

    (2)文学风格外部呈现特征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1.识记:风格的简分法、简约、繁丰、风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与疏放等概念。

    2.理解:(1)陈望道提出的八种风格形态的特点。

    (2)风格的审美价值。

    第四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1.识记: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流派风格。

    2.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文学流派的风格。

    第十二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2分)

    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1.识记: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文学传播、大众传播媒介、文化市场、高雅文学、大众文学、文学接受等概念。

    2.理解:(1)结合实际领会文学消费的二重性的内涵及其原因和影响。

    (2)文学消费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和联系。

    3.运用:试述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

    1.识记:文学的认识属性。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的文化属性等概念。

    2.理解:(1)文学接受对象多种属性的内涵及其整体性。

    (2)文学接受主体多种需求的内涵及其整体性。

    第十三章  文学接受过程(12分)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1.识记:期待视野、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2.理解:(1)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的内涵。

    (2)接受心境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

    (3)隐含的读者形成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1.识记:召唤结构、正误、反误等概念。

    2.理解:(1)“填空”、“对话”、“兴味”等观点的提出者和主要内涵。

    (2)领会“文学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

    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这一观点。

    (3)文学接受过程中产生异变的主要状况和原因。

    (4)文学接受是差异性与社会普遍性的统一。

    3.运用:(1)结合具体作品和中西文论中的有关论述说明文学接受的再创造性。

    (2)举例分析文学接受再创造性产生的原因。

    (3)结合实际分析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4)结合实际分析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

    关系。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1.识记:共鸣、净化、领悟、延留等概念。

    2.理解:(1)文学接受中共唱、净化与领悟的区别和联系。

    (2)共鸣产生的原因。

    3.运用:(1)举例说明净化的具体表现。

    (2)举例说明领悟的特征。

    (3)举例说明延留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意义。

    第十四章  文学批评(12分)

    第一节  文学批语的界定

    1.识记: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标准、历史观点、美学观点、思想标准、艺术标准。

    2.理解:(1)文学批评的内涵与性质。

    (2)文学批评意识形态性质。

    3.运用:用马克思主义批评标准分析、批评某一文学现象。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1.了解:中西文论关于各种批评模式的论述。

2.识记: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文化批评等概念。

3.理解:(1)伦理批评模式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2)审美批评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3)心理批评模式的基本方法和类型。

(4)语言批评模式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5)文化批评模式的主要精神和特征。

三、参考教材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版。

2.刘安海、孙文宪:  《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2版。

3.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四、试卷结构与题型

(一)试题类型

1.填空题(侧重考查基本知识)。(14分/每空1分)

2.选择题(侧重考查基本知识)。(20分/每小题2分)

3.名词解释(侧重考查基本理论)。(25分/每小题5分)

4.判断题(侧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要简单说明理由)。(15分/每小题5分,判断2分,说明理由3分)

5.简答题(侧重考查基本理论)。(40分/每小题8分)

6.论述题(侧重考查基本理论和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的综合能力;包括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评述或某种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等)。(36分/每小题18分)。

总分合计150分。

(二)试卷难易比例

较易的题约占35%,一般性题约占40%,有难度的题约占25%。

如有疑问,请点击在线咨询

推荐专题
留言咨询
* 姓名
* 手机
* 所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