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专升本使用)
一、基本内容
中医综合考试,根据专科教学实际和专升本后本科的继续学习的基本要求制定,主要内容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的程度和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备注:中医基础理论占20%,中医内科学占35%,中医诊断学占15%,中药学占30%。)
二、参考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部分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
2.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精气学说
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3.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第三部分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2.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第四部分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3.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依据和方法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部分 藏象学说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第六部分 五脏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第七部分 六腑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的关系
2.肺与大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第八部分 奇恒之腑
一、脑
脑的生理功能
二、女子胞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第九部分 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生成
3.人体之精的功能
二、气
1.人体之气的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
3.人体之气的功能
三、血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运行
4.血的功能
四、津液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津液的功能
五、神
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2.人体之神的生成
3.人体之神的分类
4.人体之神的作用
六、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十部分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
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其循行和功能特点
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机能
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机能
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机能
五、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十一部分 体质
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的构成
3.体质的特点
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与病因病机
第十二部分 病因
一、六淫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疠气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三、七情内伤
1.情志内伤的基本概念
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3.情志内伤的致病特点
四、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2.饮食偏嗜
3.饮食不洁
五、劳逸失度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
六、痰饮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致病特点
七、瘀血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第十三部分 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基础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三、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第十四部分 病机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6.阴阳转化
三、精、气、血失常
1.精的失常
2.气的失常
3.血的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的概念
六、疾病传变
疾病传变的形式
第十五部分 防治原则
一、预防
1.治未病的概念
2.未病先防
3.既病防变
二、治则
1.治则、治法的基本概念
2.正治与反治
3.治标与治本
4.扶正与祛邪
5.调整阴阳
6.三因制宜
第十六部分 养生与寿夭
一、养生
1.养生的基本概念
2.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二、生命的寿夭
生命的寿夭规律
《中医内科学》
第一部分 肺系病证
一、感冒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二、咳嗽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三、哮病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四、喘证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五、肺痈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六、肺痨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七、肺胀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第二部分 心系病证
一、心悸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二、胸痹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三、心衰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四、不寐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第三部分 脑系病证
一、头痛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其经络归属
5.辨证论治
6.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引经药”
7.转归预后
二、眩晕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三、中风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第四部分 脾胃病证
一、胃痛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二、呕吐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三、腹痛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四、泄泻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五、便秘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第五部分 肝胆病证
一、胁痛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二、黄疸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三、聚证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四、鼓胀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五、瘿病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第六部分 肾系病证
一、水肿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二、淋证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三、癃闭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常用外治法
6.转归预后
四、阳痿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第七部分 气血津液病证
一、郁证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预防调护
二、血证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三、痰饮
1.概述
2.分类
3.病因病机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辨证论治
6.转归预后
四、消渴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五、汗证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六、虚劳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七、癌病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调护
第八部分 肢体经络病证
一、痹证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预防调护
二、痿证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5.转归预后
6.调护
三、腰痛
1.概述
2.病因病机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学》
第一部分 绪论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 望诊
一、望神
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望面色
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面部色诊的意义
三、望形态
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四、望头面五官
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面肿、腮肿及口眼喎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五、望躯体四肢
1.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六、望皮肤
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七、望排出物
1.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八、望小儿食指络脉
1.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
2.小儿食指络脉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第三部分 望舌
一、舌诊原理与方法
1.舌诊原理
2.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望舌质
1.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3.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4.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望舌苔
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五、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六、舌象综合分析
1.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2.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四部分 闻诊
一、听声音
1.音哑与失音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咳嗽、喘、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4.短气、少气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5.呕吐、呃逆、嗳气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6.太息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二、嗅气味
1.口气、排泄物之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2.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五部分 问诊
一、问诊内容
1.主诉的概念与意义
2.十问歌
二、问寒热
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三、问汗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四、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2.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五、问头身胸腹
1.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2.身重、身痒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六、问耳目
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七、问睡眠
1.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八、问饮食与口味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九、问二便
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十、问经带
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闭经、痛经、崩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第六部分 脉诊
一、脉诊概说
1.诊脉部位
2.诊脉方法及注意事项
3.脉象要素
二、正常脉象
1.正常脉象的表现
2.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
三、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
2.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
四、相兼脉
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
第七部分 按诊
1.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4.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第八部分 八纲辨证
一、概述
八纲辨证的概念
二、表里
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三、寒热
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四、虚实
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五、阴阳
1.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2.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3.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
第九部分 病因辨证
一、六淫辨证
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的临床表现
二、情志辨证
七情证的临床表现
第十部分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的辨证要点
二、血病辨证
血热证、血寒证、血虚证、血瘀证的辨证要点
三、气血同病辨证
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辨证要点
四、津液病辨证
津液亏虚证、痰证、饮证的临床表现
第十一部分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脉痹阻证、痰火扰心证、心火亢盛证、痰迷心窍证的辨证要点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气虚证、肺阴虚证、寒邪袭肺证、热邪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浊阻肺证、大肠津亏证的辨证要点
三、脾与胃病辨证
脾不健运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热证、胃寒证、中气下陷证、胃阴虚证、食滞胃脘证的辨证要点
四、肝与胆病辨证
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寒滞肝脉证、胆郁痰扰证的辨证要点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气证、膀胱湿热证的辨证要点
六、脏腑兼病辨证
心脾两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调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肝血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肺肾阴虚证、脾肺气虚证的辨证要点
第十二部分 六经辨证
1.六经辨证的概念
2.六经病的传变
第十三部分 卫气营血辨证
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2.卫气营血病的传变
第十四部分 三焦辨证
1.三焦辨证的概念
2.三焦病证的传变
3.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症的临床表现
《中药学》
第一部分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
二、五味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三、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四、归经
1.归经的临床意义
2.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
五、毒性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第二部分 中药的作用
一、中药的作用与副作用
中药的作用与副作用
二、中药的功效
功效的分类
第三部分 中药的配伍
一、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
二、中药配伍的内容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第四部分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
二、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三、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的分类与使用原则
四、服药饮食禁忌
特殊疾病的饮食禁忌
第五部分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剂量
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
二、中药的用法
1.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2.服药时间
第六部分 解表药
1.常用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生麻黄与炙麻黄、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紫苏与生姜等相似药物的功用异同
3.薄荷、牛蒡子与蝉蜕,桑叶与菊花,柴胡、葛根与升麻等相似药物功用的异同
第七部分 清热药
一、概述
清热药的分类,各类清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二、清热泻火药
1.常用清热泻火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生石膏与熟石膏、石膏与知母、芦根与天花粉等相似药物的功用异同
三、清热燥湿药
1.常用清热燥湿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相似清热燥湿药的功用异同
四、清热解毒药
1.常用清热解毒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2.相似清热解毒药的功用异同
五、清热凉血药
常用清热凉血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六、清虚热药
常用清虚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第八部分 泻下药
一、概述
攻下药、润下药与峻下逐水药的性能特点、主治病证
二、攻下药
1.常用攻下药的功效、应用
2.大黄几种炮制品性能功用的异同
三、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的功效、主治病证
四、峻下逐水药
甘遂、牵牛子、巴豆霜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九部分 祛风湿药
一、概述
1.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主治病证
2.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祛风寒湿药
1.常用祛风寒湿药的性能特点、主治病证
2.羌活与独活、独活与威灵仙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异同
三、祛风湿热药
常用祛风湿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四、祛风湿强筋骨药
1.常用祛风湿强筋骨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2.常用祛风湿强筋骨药相似药物功用的异同
第十部分 化湿药
一、概述
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化湿药
1.常用化湿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2.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一部分 利水渗湿药
一、概述
1.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利水消肿药
1.常用利水消肿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2.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异同
三、利尿通淋药
1.常用利尿通淋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2.相似药物功用的异同
四、利湿退黄药
常用利湿退黄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第十二部分 温里药
一、概述
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1.常用温里药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4.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三部分 理气药
一、概述
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1.常用理气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四部分 消食药
一、概述
消食药的配伍方法
二、具体药物
1.常用消食药的功效、主治
2.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五部分 驱虫药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功效、应用
第十六部分 止血药
一、概述
止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
二、具体药物
1.常用止血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七部分 活血化瘀药
一、概述
1.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1.常用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八部分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述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1.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相似药物几种半夏炮制品、半夏与天南星、川贝母与浙贝母、桑白皮与葶苈子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九部分 安神药
一、概述
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重镇安神药
1.朱砂、磁石、龙骨的性能、功效、应用
2.朱砂与磁石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异同
三、养心安神药
1.常用养心安神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相似药物功用的异同
第二十部分 平肝息风药
一、概述
1.平肝息风药的功效、主治病证
2.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1.常用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异同点
第二十一部分 开窍药
一、概述
1.开窍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1.常用开窍药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的异同点
第二十二部分 补虚药
一、概述
1.各类补虚药的功效、主治病证
2.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补气药
1.常用补气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几种人参炮制品、生黄芪与炙黄芪、人参与党参、人参与黄芪、黄芪与白术、苍术与白术、白术与山药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异同
三、补阳药
1.常用补阳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相似药物功用的异同
四、补血药
1.常用补血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异同
五、补阴药
1.常用补阴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相似药物功用的异同
第二十三部分 收涩药
一、概述
1.收涩药的功效、主治病证
2.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1.常用收涩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2.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二十四部分 攻毒杀虫止痒药
一、概述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
第二十五部分 拔毒化腐生肌药
一、概述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具体药物
常用拔毒化腐生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