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统招专升本考试通知已经发布,各本科院校的对口专业和考试大纲都新鲜出炉,下面好老师给大家带来2020年阿坝师范学院专升本选拔《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扩招后的考试大纲。
阿坝师范学院“专升本”选拔《小学教育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一、 考试方式及时间闭卷笔试、120分钟。
二、考试科目及各科目分值
考试科目为两门课程,课程一为《小学教育学》,课程二为《小学心理学》。考试总分为100分,其中《小学教育学》占60分,《小学心理学》占40分。
三、试题类型(各题型可明确分值)
考试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四、各科目总体要求、参考书目及复习范围
课程一:小学教育学
一、 总体要求
小学教育学部分的考查内容在整个试题中占60%的比例。主要考查学生对教育及小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教育目的和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等小学教育理论部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树立科学的小学教育观;认识小学教师这一职 业,知道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正确认识小学生的本质属性,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掌握课程的各种类型、小学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等内容;理解并掌握小学教学的任务、规律; 掌握小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基本步骤;了解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考查题型一般为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分析和论述题。对小学教育
理论部分、教师素养构成、学生的本质属性、课程改革、教学的任务、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基本步骤等内容的考查,可通过简答、分析、论述等题目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名词、知识的分类、特点等内容, 可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题目来考查。
二、参考书目
《小学教育学》第三版,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2月1日。
三、复习范围
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和小学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说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二)现代意义上的教育1、广义的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三)小学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关系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及特点
2、奴隶社会的教育及特点
3、封建社会的教育及特点
4、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及特点
5、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及特点
四、教育的属性
五、小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2、近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3、现代小学教育的特点六、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七、小学教育学
二、小学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一、小学教育的地位和特点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三、小学教育的社会功能
四、小学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功能)
(一)什么是儿童的发展
(二)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三)儿童的发展制约教育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对应的教育措施五、义务教育及特点
三、 教育目的和小学全面发展教育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社会本位论
(二)个人本位论
(三)“教育无目的论” 三、我国小学教育目的
四、全面发展教育及各育之间的关系五、德育
(一)德育的含义
(二)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三)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四)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四、小学教师和小学生
一、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二、小学教师职业的特点三、小学教师的素养构成
(一)基本素质
(二)教育理念
(三)教师职业道德
(四)教师智能素质 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五、小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三、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其功能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1、专制型
2、民主型
3、放任型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6、尊师爱生
7、民主平等
五、课程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四、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2、活动中心课程论
3、社会中心课程论五、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三种体现形式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理念、目标
(一)基本理念
(二)核心理念
(三)具体目标
六、小学教学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二)教学的任务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
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启发式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及时反馈原则
9、量力性原则
(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
5、实验法
6、演示法
7、参观法
8、练习法
9、实习法
10、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陶冶法
11、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究-研讨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选择教法
2、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教法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教法
4、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法
5、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选择教法
三、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的基本步骤
(一)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步骤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七、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一)学校管理概念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过程1、计划
2、实施
3、检查
4、总结
二、小学的组织机构及管理人员
(一)小学的组织机构1、校长办公室
2、教务处
3、政教处
4、总务处
5、教研室
6、年级组
(二)小学的管理人员1、校长
2、教导主任
3、总务主任
4、政教主任
三、小学的运行机制
校长负责制是我国现阶段小学的管理体制。
课程二:小学心理学
一、 总体要求
小学心理学部分的考查内容在整个试题中占40%的比例。主要考查学生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征的掌握情况。主要内容涉及小学心理学的研究对 象、方法、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儿童的言语、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社会性发展等内容。
考查题型一般为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分析和论述题。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部分、小学儿童各种心理发展及对应的教育措施等可通过简答、分析、论述等题目考查;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名词、知识的分类、特点等内容,可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题目来考查。
二、参考书目
《小学儿童心理学》,黄月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三、复习范围
一、小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儿童期:广义、狭义 二、小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小学儿童的年龄特征三、学习小学心理学的意义
四、小学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二)研究类型
(三)研究方法
五、儿童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二)儿童心理学的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
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3、班杜拉观察学习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维果茨基社会文化论
(三)我国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客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
二、几个重要概念及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概念:关键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转折期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三、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大脑的结构、功能、活动规律
2、反射的含义、类型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小学儿童言语发展
一、言语与语言的区别与联系二、语言获得的理论
三、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四、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
一、感觉
四、小学儿童认知发展
(一)感觉含义、类型、感受性
(二)小学儿童感觉的发展及培养二、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类型、特性
(二)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及培养
(三)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及培养三、注意
(一)注意的含义、类型、规律
(二)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三)注意规律在小学教学中运用五、记忆
(一)记忆的含义、类型、遗忘的原因、遗忘的规律
(二)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及培养六、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类型
(二)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及培养七、想象
(一)想象的含义、类型
(二)小学儿童想象发展及培养
五、小学儿童情感、意志发展
一、情感
(一)情感的概念、类型、作用
(二)小学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培养二、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类型
(二)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特点及培养
六、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
一、个性概述
二、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理论三、小学儿童个性倾向性
(一)小学生的兴趣
(二)小学生的需要
四、小学儿童个性心理特征
(一)能力
(二)气质
(三)性格
一、社会性概述
七、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
二、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
(二)小学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三)小学儿童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
三、小学儿童的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