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昆明传媒学院(原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成立于2002年,位于七彩云南的省会城市昆明,与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阳宗海毗邻而居,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23年9月完成转设,经教育部批准,由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更名为昆明传媒学院。 学校下设国际教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戏剧学院、影视传媒学院、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7个教学单位,面向全国23个省(市、区)招生,共开设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录音艺术等38个本、专科专业,现有在校生14100余人。 学校成立了国际顾问委员会,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担任名誉主任,聘请传媒及艺术学术界国际大咖担任国际顾问委员,定期到学校开展学术报告。学校建设有美国索菲亚大学、英国朴次茅斯大学(伦敦校区)两所大学的云南学习中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球最优质教育资源及顶尖专业师资。
学院介绍
♬..♩~ ♫. ♪.. 1.音乐与舞蹈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共开设5个专业,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及舞蹈编导。其中,音乐表演与舞蹈表演2个专业在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教学品质和人才培养成效获得了广泛认可。音乐表演专业在2024年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中成功获评B类专业,凸显了其在专业建设领域的发展前景。学院拥有一支实力超群、技艺精湛和独具创造力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其中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比40%,具有硕士、博士以上学历占比70%,高级职称为本科授课率100%。 音乐表演专业涵盖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及管、弦、民、打演奏三个专业方向。构建了“坚实基础、因材施教、精细培育”的培养体系。音乐学与舞蹈学专业培养具备良好艺术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 舞蹈表演与舞蹈编导专业秉持“以舞启真,根植民族”的教育理念,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秀人才。 音乐与舞蹈学院毕业生不仅具备坚实的专业技能,还拥有跨学科融合的卓越素质,历年就业率稳居高位,部分毕业生继续在利兹贝克特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昆士兰大学以及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足迹遍布全球。 音乐与舞蹈学院现拥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余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云南省优秀专业教学团队2项;省级精品课程2项;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十二五”规划教材7部;省级精品教材3部;省级优秀教材1部。由学校独立打造的舞蹈作品《哀牢廽响》《茶马古道》《阿密车》《重彩・佤山》,先后在全国舞蹈顶级赛事 “中国舞蹈荷花奖” 中斩获金奖、银奖、铜奖;近年来师生在全国桃李杯、金钟奖、云南省青年演员、新剧目展演等高水平专业赛事中获奖百余项,多次受邀参加央视、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政府组织的重要展演活动。
2.美术与设计学院
昆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开设美术学、绘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6个专业;其中雕塑、环境设计、绘画3个专业获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一支充满创新精神,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指导,聘请了80余位来自美术与设计行业、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专家、名师、艺术家、工程师及企业家担任行业导师,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院秉持“应用型、复合型和自主创业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实基强本、成果导向、产教融合、教研相彰”为办学特色,强化产教融合、政企行校、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的有机链接,近三年校政企落地项目120余项。 学院坚持“以赛展促教,以行业赋能,双线并行强化专业发展”的培养特色,近三年来师生在各级赛展中成果丰硕,其中教师获国际级15项,国家级223项,省部级339项;学生获国家级63项,省厅级498项。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一大批优秀学子成功进入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悉尼大学、伯明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学府继续深造,进一步彰显了学院在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的卓越成就。
3.戏剧学院
戏剧学院开设表演(戏剧影视表演)、表演(服装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6个专业(含方向)。学院拥有一支深受学生爱戴,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的师资队伍。 学院坚持“1235”的发展理念,即: ● 一个目标: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戏剧类雪花型人才; ● 两个坚持:坚持以学生管理、服务为中心,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核心; ● 三个推进:推进课程改革、推进考核评价、推进数字化提升; ● 五个体系:党建思政引领体系、产教融合赋能体系、学生终身发展体系、教师成长服务体系、质量监控标准体系。 学院高度重视讲台与舞台的结合,组织创作了《木鼓声声》《请不要带走他》等一系列原创表演教学剧目;学院师生荣获第十届意大利Salento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最佳舞台剧奖等数千个奖项。 学院与云南省电视台、省话剧院、爱影社、一剧场、九橙影视、一赞传媒等百余家用人单位签署了教学实习基地。就业率均持续保持在96%以上,一大批优秀学子从这里成功迈入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悉尼大学、诺丁汉大学、西澳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学府继续深造。
4.影视传媒学院
影视传媒学院成立于2005年,现有录音艺术(音响工程)、录音艺术(声音创作)、录音艺术(音乐制作)、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数字媒体技术7个专业9个方向。多年来,学院秉持“思想相向、学科相交、媒体相融、产业相加”的传媒发展思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教、产教、政教”融合发展,“学业、行业、职业”链式拓扑,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影视传媒学院配备了全景声实验室、环绕声实验室、4K融媒体演播厅、动态捕捉实验室、数字交互实验室以及大型演绎扩声设备等,构成了国内外领先的实验室集群。学院与多家知名媒体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中国演绎设备协会、云南省广播电视总台、云南省新媒体协会、深圳易科企业、北京华汇等企业。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室、马宁导演工作坊、新时代传媒创新发展研究院等,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摄-录-编-采-创-制-音-美-照”全产业链的全方位能力。学院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客座教授,构建了一个由“教授主导、专家督导”“讲师授课、助教辅学”“行业领袖、企业参与”三个层面组成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的教学师资团队。学院获得5项云南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课题;录音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拾音技术》获批省级一流课程;《三融三链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孵化项目。 近年来,由影视传媒学院师生主创的《屋顶上的少年》《终章》《涅檠》等作品屡获殊荣,包括FIRST青年影像展、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院奖、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华语短片联展、金鹄青年电影节、华盛顿国际电影节、美国洛杉矶短片电影节、加州电影节等国内外重要奖项。学院与云南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合作的《边境幸福村的幸福事》在云南台等媒体平台播出。订单班学生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扩声系统保障工作。 学院长年为省市电视台、高等院校、各大文化事业单位和影视制作公司、知名网站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24年在学校国际学院的培养下,11名毕业生考入悉尼大学、韩国世宗大学等就读硕士研究生,学院优秀毕业生逐渐在各领域崭露头角,为我国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5.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现涵盖了教育学、文学、管理学三个学科,开设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广告学、艺术教育7个专业。拥有一支专业背景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卓越的专兼职教学团队,高职称教师占比为44.8%,硕士、博士学历占比为100%。学院秉承“学生中心、实践育人、创新引领、全球视野”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艺术教育在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文化产业管理排名第二;荣获“优秀教学团队”等诸多奖项;建成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出版专著、教材15部;立项省厅级以上项目32项,获专利授权8个。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与中小学、企业紧密合作,已建成3个教育教学综合实践中心,拥有100余家校外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实践机会,助其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荣获1000余项奖励。 学院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宗旨,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升学平台,国内外升硕人数达40余人,办学成绩显著,近5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5%,就业满意度达93.38%,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以上,为社会多个领域输送众多优秀人才,贡献突出。
招生专业
附件(点击查看)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填报昆明传媒学院,招生咨询电话:0871—68876543、68303466、68358333、68306444
校园文化
本硕直通
为培养更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实现“海外直通、名校读研”的目标,昆明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全面开展提供语言教学、签证办理指导、海外院校申请等全方位服务,帮助学生通过海外名校激励、留学生涯规划、雅思分层学习、良好背景提升、导师全程指导等,助力学生牵手世界名校,帮助广大学子获得更多、更全、更优质的海外教育资源,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的卓越人才。
本(专)硕直通以优秀师资阵容、全程导师服务为优势,以国际活动、公益活动及学科竞赛为亮点,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水平,为顺利进入海外名校夯实基础。 经过本硕直通国际班的培养,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养: 1.在语言学习方面具备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在国外进行无障碍交流、学习与生活; 2.熟练掌握申请硕士专业的学术语言; 3.完成国外硕士申请的材料准备; 4.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或公益活动; 5.参加国内外学科竞赛、国际性交流访问活动或学术活动; 6.本专业学习成绩平均分满足申请学校要求; 7.熟悉所攻读学校所在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8.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具备熟练的演说能力和良好的学术素养。